17896
16923
13065
11631
11196
10737
10707
10015
9144
9076
8794
8786
8781
8590
8464
8271
8117
8100
8006
7961
7795
7725
7584
7563
7433
7383
7011
6995
6823
6716
學習印刷知識
學習印刷不僅需要學習行業內的專業知識,包括學習印刷的印前、印刷、后道各工序的知識點。
學習印刷行業知識,學習印刷工序知識,學習印刷色彩知識......以及把握客戶需求的更多知識。學習印刷碰到的常見問題并解決問題......
動態圖形設計發展階段二:萌芽期
當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對信息交換的需求大大增加,普通的印刷媒介已經不能滿足大眾對文化信息記錄和傳播的需求。信息媒介發展進程的轉折點來自于電力的使用。1831年,法拉第( Faraday)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西門子( Siemens)發明了可以實用的發電機,1870年,格拉姆又發明了可以實用的直流發電機,之后,格拉姆證明向直流發動機輸入電流,其轉子會像電動機一樣旋轉,于是,這種格拉姆型電動機大量制造出來,使人類對電能的開發與利用成為了現實,電的使用又為各種新設備和發明的出現創造了條件。以電為基礎的一些信息存儲和傳遞設備,如無線電、電話、電報留聲機,等都在這一時期被陸續發明了出來。最早能夠記錄和再現運動的媒介—電影,也迎來了誕生的曙光
1872年,美國人埃德沃德·邁布里奇( Eadweard Muybridge)開始研究使用多個相機拍攝運動物體的方法。通過多年試驗,他于1878年發表了論文,論文介紹了用多個相機記錄連續性動態圖像之后,再把這些連續性圖像連在一起播放,就能再現人或動物真實運動過程的方法。
這表明人類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將真實世界的運動以影像的形式進行分解和重組,實現對運動的記錄和重現。邁布里奇的這些研究很受當時科學界的重視,他也帶著這些照片周游世界,做巡回演講。在此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人們發明了更多類似的能夠拍攝和放映運動的裝置和技術。1894年,路易·盧米埃爾(LousLumiere)用一個類似縫紉機上的偏心輪部件解決了電影機發明過程中的終極難題—一牽引膠片問題,并在1895年獲得了電影機專利。盧米埃爾兄弟創造了“ Cinematographe”一詞,來稱呼這種攝影、放映、洗印三種用途合一的新機器,簡稱“ Cinema”。
動態圖形設計發展階段二:萌芽期
電影的發明使人類獲得一種全新的能記錄和表現運動,進行信息傳遞的媒介載體電影被發明出來以后,在應用方式和技術技巧上很快有了新的創新。早期的電影家梅里埃( Melies)在他的電影里面就創造性地運用停機再拍的方式創造一些特殊的視覺效果,使電影不只是純粹記錄真實運動,還可以運用電影的特性對真實的時間、空間和運動的記錄結果進行人為干預和處理。不久電影拍攝技術發展出另外一種重要的使用方式,通過逐格拍攝或逐格繪畫的方式,生成動畫影片。
1898年,美國維太格拉夫電影公司制作了影片《矮胖子》,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利用逐格拍攝技術使無生命的物象形成活動錯覺的影片。1900年,J.斯圖爾特·布萊克頓(J. Stuart Blackton)制作的美國影片《迷人的圖畫》,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
動畫片的發明不但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電影形式,而且在技術上完全打破影片運動記錄的時空一體性。在創作段活動影像時,時間維度上的影像可被分解為一個個空間片段,通過對影像進行逐幀處理,可以再次恢復原始的時空連續性。人工繪制的文字、圖形經過處理后,可以和自然界中的運動物體一樣在電影中進行動態表現,這為動
態圖形設計的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
隨著電影行業的成熟,電影作品的完整性越來越強,形式更為成熟,影片中除了拍攝的影像,也開始應用文字和圖形信息。比如在電影的開頭會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出品公司的名字;在影片的片頭、片尾會用字幕和圖形相結合的設計方法介紹片名、演職員表。由于早期電影都是無聲片,僅僅靠畫面無法清楚、完整地敘述劇情,因此需要將大量的文字設計成字幕,放在影片開篇用于劇情背景介紹,或作為片中字幕插在電影畫面中幫助觀眾理解對白。這些字幕設計不是簡單的放置文字,它們通常與各種圖形相結合在字體的運用上也比較考究,甚至對文字、圖形的運動上也進行了設計,具有一定的設計感。比如1927年德國電影《大都會》的開場部分,當工人乘坐電梯下到地下深處的時候,電影的字幕也是同樣地往下運動,用字體的運動象征著電梯的運動。運動作為一種設計元素在這里被處理和利用。無聲片階段的電影由于需要大量的字幕來幫助觀眾了解劇情,文字。圖形和影像結合得非常緊密,動態圖形設計也與電影整體密不可分。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為一種成熟、獨立的設計形式,但這些對圖像和文字的運用可以視為動態圖形設計的早期雛形。
隨著20世紀20年代有聲片的出現,觀眾依靠演員的有聲對白就可以了解劇情,不再需要字幕的介入,于是片中的字幕設計很快就從電影中基本消失了,電影的形態變為純粹的實拍影像和聲音相結合,片中不再大量使用帶有設計特征的文字和圖形,保留下來的只有影片公司的名稱和電影的片頭片尾設計,這些動態的圖形設計成分附屬于電影作品存在,主要為電影的信息介紹功能服務,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通常比較簡單
在這一時期,電影的發展過程中還出現了對動態圖形設計產生一定影響的電影運動—先鋒派電影運動。先鋒派電影運動中有一個流派被稱為純電影,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當時的德國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各種政治思想、文藝思潮空前活躍,許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對包括電影藝術在內的價值觀念和美學原則提出了懷疑和探索,他們認為電影必須擺脫繪畫的束縛和影響,成為獨立的藝術,這種獨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為基礎。他們認為電影最大的直觀特性就在于能使靜態的畫面產生運動。因此一些畫家將繪畫中達達主義、立體主義、構成主義的觀念引入電影創作中,創作了一些強調電影的純視覺性但反傳統敘事結構的電影。如抽象派畫家漢斯·里希特( Hans Richter)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變化和跳躍為內容拍攝了《節奏21)(1922)、《節奏23》(1923)、《節奏25》(1925)和《電影研究》(1926);瑞典達達主義畫家維金·埃格林( Viking eggeling)1921年在德國拍攝了《對角線交響樂》,在1924年又拍攝了《平行線》與《橫線》等。
動態圖形設計發展階段二:萌芽期
這一類先鋒派影片時長一般不超過15分鐘,通常以線條、圖形的規律性變化,視覺形象的為轉換主要內容。以動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形的運動,排斥具體的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影片中即便出現了真人,他們的裝束和行動都多多少少與普通人不同,使人感覺有些怪異。這些電影因為使用比較抽象的圖形進行純粹視覺運動和韻律的表現,走向了不同于傳統商業電影的道路不符合普通電影觀眾的觀賞習慣,距離普通觀眾的審美需求甚遠,沒有發展成為主流的電影形式;但是這類電影通過對抽象圖形的運動進行表現和對影像的非敘事處理,為后來動態圖形設計擺脫普通電影以劇情敘事為主的表現方式,建立起自己獨立的視覺語匯提供了養料。
聯系我們
電話:
136-3297-5453
136-3297-9900
0755-28289502(多線)
郵箱:
Erison@book0755.com
Buke@book0755.com
添加微信
免費打樣/報價更優
2025-04-30
2025-04-29
2025-04-28
2025-04-27
2025-04-26
2025-04-25
2025-03-20
2025-03-03
2023-06-03
2023-06-02
2023-05-28
2023-05-26
2023-03-31
2023-03-29
2023-03-27
2023-03-26
2023-03-24
2023-03-23
2023-05-17
2023-05-16
2023-03-30
2023-03-21
2023-03-19
2023-03-16